欢迎访问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院史概况 > 院况简介
院况简介


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简介

Wuha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WESTI)

市工科院外景照片.jpg


一、历史沿革

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市人民政府直属的正局级事业机构。其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武汉市自动化研究所首任所长是后任中国军事科学院少将的孙柏林将军1981年4月,组建“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时任武汉科委副主任的吴官正同志担任中心首任主任、党委书记。1988年1月,中心更名为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科院),下设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光学研究所、能源研究所、电气结构研究所和实验工厂(简称“五所一厂”),拥有事业编制667名。

建院至2000年,市工科院共承担工业自动化、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科研课题6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400余项,获省市成果奖励70余项。重点成果有用于“718国防工程”即水下潜艇发射导弹通讯系统的“短波实时选频数字式石英晶体钟及程序控制器研制”,用于同步卫星发射的“331工程实时选频系统程序控制器研制”、“微机数控冲床”、“激光光纤综合治疗机”、“汽车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火车轮轴超声波微机控制自动探伤机”等10余项

2000年12月,市工科院整体划转并归口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参与中国光谷建设。2000至2006年,市工科院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启动了“五所一厂”的改制改革工作,除保留事业本部54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原有的“五所一厂”全部企业化。这段历时6年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传统科研院所的市场开拓能力,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也为地方工业技术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但由于编制机构的大幅缩减和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市工科院作为市属科研主体作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

2012年7月,市委调整工科院领导班子,程百炼同志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新班子提出了“公益型定位、转型式发展”的思路,工科院定位为:致力于应用性、共用性、前瞻性技术研究,致力于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服务,致力于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围绕“三个致力于”的功能定位,市工科院在单纯技术研发业务基础上,构建了一体两翼业务新构架。自此,市工科院坚持技术创新为“主体”、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为“两翼”的业务布局,开启了地方科研院所转型发展的新实践

二、院况简介

市工科院是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工业技术研究机构,归口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市工科院以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应用性、共用性、前瞻性技术研究,致力于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服务,致力于区域产业技术进步。  

市工科院以技术创新为“主体”,以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为“两翼”,积极拓展“一体两翼”的业务布局。同时,着眼于整体功能作用发挥,积极探索“两位一体”的功能布局,推动事业部类和企业部类的并行建设,即:在保留“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履行公益保障职能的同时,设立“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功能。

市工科院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安全为重点,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专业化人才,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承担了科技部863专项“网络与信息系统漏洞挖掘与利用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发改委专项“云计算业务安全评测专业化服务”等一批重大课题。市工科院作为全国科学院联盟单位,与全国二十余家地方科研院所和十余家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市工科院积极发挥“两翼驱动”功能,面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培育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不断探索科研机构转型发展新路子,相继创办了“武汉市工科院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工科众智众创空间(国家级)”、“武汉移动互联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平台,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十家,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近百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市工科院积极履行区域政务保障职能,承担了“市、区两级综合考评”、“武汉干部教育网络学院”、“武汉双万双联”、“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安检”、“武汉两会”等电子政务项目数十项;履行区域信息安全保障职能,拥有“涉密信息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乙级资质、国家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推荐证书、国家保密局“商用密码测评”资质,承担省、市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重大信息系统等保测评及安全保障任务百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