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 Image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副院长陈铭恩作专题研讨

发布日期:2019-07-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呢?我们先看看总书记的一些表述吧。首先,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两大原则,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一书中,总书记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根据这些表述,我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理解。

       一、从“三个客观要求”把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一)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我们知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历史性经验就是定期对我们发展的历史方位进行研判,并据此探究提出我们的政策措施。新时代的提出是一个划时代的研判,是总书记的一个贡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实质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已进入由大向强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经济总量仅排在世界第十一位。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迈入由大向强转变的新阶段,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明显提升,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数量不足,需要“快”字当头,那么,在新时代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好”字当头。

       (二)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始终坚持矛盾观点并据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是我们党的传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又一个历史贡献,因为主要矛盾判断不清,我们的决策就会事倍功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做出新的主要矛盾的判断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各方面工作都要配合和服从快速发展经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原来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变,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多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尖锐、生产效率性问题突出、社会民生建设滞后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三)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

       我们党治国理政一直坚持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理念先行”,总书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思想也是一个继承和深化拓展的过程,让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看这个过程吧。关于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理念,我们历任党和国家都有表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反复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十八大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013年,总书记在判断发展形势时提出我们国家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2014年,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2015年10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总书记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7年党的十九大,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已有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一个历史成就。从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发展思想和理念既是对当时经济社会主要的矛盾困难的回应,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认识过程。邓小平同志1992年面对的是改革何处去,社会上存在着不敢改的思潮;江泽民同志2002年面临着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党内存在发展的地位是不是可以改一改的想法;胡锦涛同志面临的是一味求快的发展模式已经产生了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后遗症。习近平同志正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在总结吸收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发展思想。

       二、从 “三个第一”来理解高质量发展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呢?因为总书记的经济发展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且也在处于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之中,有一个全面、深入学习理解的过程。在这里,我就取一个巧,觉得总书记“三个第一”的表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遵循。2018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觉得,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牢牢把握的三个关键。

       (一)要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变,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变,改变了的是发展的内涵和重点。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走过的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大而不强”特征明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国发展形势仍旧复杂,发展任务仍旧艰巨。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再接再厉,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累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障和提升,还包括对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等。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才能为全面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我国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当前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体现了发展的差距,也说明我国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迫切需要投资改善的事项依然很多,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也很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些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国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二)要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但这些资源要更好发挥作用,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都需要人才这个因素对其进行整合、组织和运用。人才资源是撬动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尤其需要三类人才。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创业人才。从经济形态来看,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率等优化提升的过程。而从市场主体观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则主要表现为那些具有创业精神和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根据现实的资源要素条件和市场需求潜力,对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和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组建新企业、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创业人才的资源整合和组织行为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现实,它不仅能够在现有的资源、政策和体制环境下进行创业,而且还会通过其创业行为影响和引导各类要素的升级和改进,从而对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创新人才。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驱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都不会凭空出现,都要靠创新人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关键也要靠创新人才的支撑。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而创新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作为人才资源核心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工队伍。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素质技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细节决定品质,工艺的精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产业升级并不是简单地以机器替代人,还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工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上,也表现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上。高技能人才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已对我国制造业品质的提升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技工队伍,让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

       (三)要理解创新是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既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要不断推出能够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既要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这些要求,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经济总量的大小,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其人均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其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经济总量就是世界第一,但并不能阻止列强的侵略。中日甲午战争时,我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几倍,也避免不了我们战败的命运。因为那时我们的经济总量虽大,但技术水平低,生产和出口的大都是丝绸、瓷器、茶叶之类的产品,而发达国家经济总量虽然没有我们大,但其产业技术水平高,能够生产坚船利炮。因此,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这需要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创新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总体上属于典型的后发国家追赶型增长,高速增长的基础主要是后发优势。但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各类要素成本大幅攀升,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传统的需求增长空间已大大缩小。特别是,由于发展水平提高了,我们许多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通过技术引进促进发展的空间变小,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档次,通过创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通过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来促进增长,也就是从过去依靠简单扩大规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增长。

       创新是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过去,我们的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但现在这个路子已经很难再走下去。且不说我国各种要素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即使我们能够通过各种努力把成本和价格适当降低,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档次没有显著提高,消费者也不会买账。从近年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凡是有自己技术、品牌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和效益情况都比较平稳,而那些没有技术、品牌,靠拼成本、拼资源、拼环境、卖苦力的企业,路子则越走越窄。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创新发展也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获得竞争新优势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深刻阐明了“三个第一”的逻辑关系,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需要把握的工作重点。“发展是第一要务”体现了“强起来”的根本要求,表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是说发展不重要了,更不是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凝聚人才的环境。

       三、地方科研院所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助力武汉高智力发展

       工科院作为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

       一是在改制改革和“二次创业”探索实践中始终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想。“一体两翼”发展思想是我们自身发展探索的经验总结,完全契合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工科院未来的改革实践中要坚持下去,不能为外部诱惑所迷惑而放弃或走偏。

       二是紧紧扭住高端人才集聚和高端产业培植两个牛鼻子。高端人才是高端创新活动的实施主体,工科院要努力成为高端人才的涵养地、蓄水池,广泛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要围绕高端产业培植,一方面成为区域科技产业招商引资的抓手,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培育孵化高端创新企业,成为产业培植的源头。

       三是着力打造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新型工研院两个品牌。着力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进位升级,努力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专业孵化器;与各区产业园区携手打造新型工研院,围绕新型产业引团队、转成果、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