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 Image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夏亚民在会议上的主题演讲

发布日期:2012-12-06

尊敬的王刚副主席、邢市长、刘厅长,
各位科学院的领导,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全国省(市、自治区)科学院第28次院长书记联席会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我们非常荣幸能与各位一起交流。在此,我谨代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热烈欢迎科学院的的朋友们来东湖高新区参加会议,指导工作。
       东湖高新区自创办以来,和全国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此,我谨代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对大家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武汉·中国光谷”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关建设情况作一个介绍。
       一、“武汉·中国光谷”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武汉东湖高新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式成立于1988年10月。大致来讲,东湖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筹建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成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984年—1991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1984年2月,在“新技术革命武汉对策讨论会”上,专家学者呼吁,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在智力密集的东湖地区兴办新技术密集经济小区,发挥武汉的科教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1984年6月,时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群同志批示:“先干起来,成熟一项干一项,把牌子挂起来,干出了成果,就会得到承认和支持”。
       1985年4月,当时的省委书记关广富、省长黄智真,市委第一书记王群、市长吴官正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筹建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的请示》,得到了当时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肯定。随后,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时机逐渐成熟。武汉是全国最早创办高新区的城市之一。
       1988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2月份,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1991年3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12月,国家科委(现科技部)确定了高新区区域范围,总有效面积为24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利用面积仅为4平方公里(即关东、关南工业园一带)。
在这一阶段,东湖高新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为我国孵化器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高新区按照“项目起步、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孵化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成长阶段:探索成果转化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2年—1999年)
为了规范和促进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东湖高新区在法律保障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依据自己的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1994年10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在湖北省第八届人代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批准通过,为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高新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7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由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对高新区范围内的武汉科技新城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纳税、统一招商的全方位封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上的大胆创新,营造了高新区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许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来到高新区办公司创业发展,也诞生了凯迪电力、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楚天激光、人福药业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明星企业。
       在这一阶段,东湖高新区建设了关东科技园、关南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成为东湖高新区产学研成长链的关键环节,成为高校和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东湖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校园周边、科技园区以及其他各类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的高新区孵化网络体系,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探索出了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即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再到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的肯定,2001年,在东湖高新区召开的大学科技园现场会上,推广了我们的做法。